代代积福,福报长远-彭家与庄家的故事
我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才开始几次遇到彭咏莪先生(彭蕴章,字咏莪,江苏长洲人,尚书彭启丰曾孙,清朝大臣)。
因为彭咏莪先生与我大哥梁吉甫(梁逢辰)是至交好友,所以也与我们兄弟都有很好的交情。非常熟知他们彭家一门世代科甲连绵的盛况,在苏州一带是首屈一指的。
偶尔问及他们家族家门鼎盛的根由,咏莪先生说:“我们苏州的彭家与武进(今江苏常州)的庄家,世人都称为积善之家。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殿试,我的曾祖父芝庭公与武进的庄公同榜
- 芝庭公:彭启丰,字翰文,号芝庭,清朝大臣、学者,官至兵部尚书。雍正五年会试第一,殿试时本列为一甲三名,雍正帝亲拔为第一,成为状元。
- 庄公:庄柱,字书石,武进人,庄存与之父,雍正五年进士,官浙江海防道。庄柱与其子庄存与、庄培因皆进士及第,世称“父子文宗”,而庄存与、庄培因兄弟一中榜眼、一中状元,世称“兄弟翰林”,集状元、榜眼于一门,父子皆为进士之盛况在全国姓氏中也极为罕见。
庄公的母亲太夫人曾经梦到三位神人讨论这一次科考的名次,
一位神人说:‘如果论祖上积累的阴德,庄家和彭家不相上下;只是在其本人敬惜字纸这一方面,庄比不上彭。’
另一位神人说:‘如果真是这样,就把彭改为第一名吧。’
等到放榜以后,才知道本来要将庄柱拟定为状元,而彭启丰则以第十卷改为第一名。这件事情在当时被人们所熟知,庄柱先生也从此更加一心一意地敬惜字纸。
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高中鼎甲(科举时代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 长子为方耕侍郎(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官至礼部左侍郎),是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榜眼;
- 次子为本淳学士(庄培因,字本淳,号仲醇,官至翰林院待读学士),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科状元。
这是我们两家敬惜字纸的善报,事实确凿,有据可考,是显而易见的。
而世人往往不理解,动不动就说我家专门供奉文昌帝君,得到了‘练笔箓’的法术,所以求取科第功名如探囊取物。
我们家族从清朝初年以来,虔诚供奉文昌帝君确实是有的,而‘练笔箓’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本来就不能作为范例,更不敢传给子孙。”
按:彭芝庭尚书,是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的会元、状元;
而在此之前,他的祖父彭南昀侍讲(彭定求,字勤止,一字南购),已经是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会元、状元。
祖孙二人以会、状两元相继的,四海之内找不到第二家。
而他们彭家的子孙后代也是科甲连绵不绝,就以我个人所熟知的来说,就有
- 修田侍郎(彭希濂,字溯周,号修田,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历官刑部右侍郎、福建按察使等),曾经主持我们福建省乡试;
- 苇间太守(彭希郑,字雅田,号苇间,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常德知府护常澧道),曾经与我的父亲同时在礼部任职;
- 远峰编修(彭蕴辉)与我的伯父曼云先生(梁运昌)为嘉庆四年(1799)己未科同榜进士;
- 现在咏莪先生又中了进士,入翰林院,擢升为顺天府丞;
- 他的小儿子又在庚子年,考中顺天乡试副榜。
由此可知,彭氏祖先世世代代积累的福德之深厚,享受福报之长远,似乎不仅仅体现在敬惜字纸这一个方面吧。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