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顶点是什么?
心上莲花/祇树
01
直线可以看成无数点的汇合,直线比点的内容宏大无限倍;平面可以看成无数直线的组合,比直线所表达的概念丰富无限倍;三维立体比二维平面只多一维,但其丰富度,又扩大到无限倍;再加一维时间,即构成四维时空,即人类所能感知的整个客观的物质宇宙,包括所有上下四方,一切过去未来,这又是三维空间的无限倍;在客观世界上,再加上主观意识,即构成众生世界,其丰富度又是前者的无限倍……
如此推演,再往上加一维,其世界是不是又丰富无限倍?这一维又是什么呢?世界的顶点是多少维呢?
02
物质是有心识的,它遵循的力学规则、结构原理等,即是心识。比如一朵雪花,它有规律的六瓣组合,即是它的心识表现。只是这种心识是被动的,没有主动能力、也没有自我意识。
物质往上一层,生成无主观意识的生命,即植物。植物能按规律地生长与繁衍,这就是它的心识的表现。植物又比矿物的丰富度提升无限倍。
生命有了主观意识,就是动物,动物有主动性的思维与行动能力,这种心识能力,又远比植物提升了无限倍、丰富了无数倍。
人与动物应当是有明确的界线的,这界线并不是时下科学界所公认的,以是否具有用火或使用工具的能力为界线,真正的界线是人类具有了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用语言概念去思考、用逻辑来推理。比如你家的“旺财”,它就没办法用语言概念来思维,更没办法理解黑格尔整天纠结的是什么?也无法理解某些人连对肉骨头都没兴趣,没事找事地念叨“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是因为有了抽象思维能力,所以人类拥有无限高于动物的能力。如此类推,每往上加一层,则能力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人类往上的这一层又是什么呢?向上能加多少层,世界的顶点又是什么?
心与物,一虚一实,如同叶子的向阳面与背阴面,不可须臾分离。心识非人类所独有,也非有情众生所独具,而是遍一切处。有情无情,同圆种智。看似什么都不知道的岩石、地球与宇宙,同样是心与物相互依存而构成的。
换一个角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推演、去体悟,也许哪一天,就会与佛法、与古圣先贤,在灯火阑珊处蓦然相逢。
世间的法则
心上莲花/祇树
全息法则
任何一个点,都是世界的中心,既是世界的缩影,又是世界的全部。
映射法则
所有的事物,既是整个法界的映射,也是周边环境的映射。从宏观上讲,是天人合一;从细节上讲,是相互借用,相互模仿,任何一个事物都必定带着周边环境的痕迹。
关连法则
每一件事物,都与周边环境有相互关连性,离得越近,关连性越紧密,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存在的。
** 切入法则**
世界就像一个大房间,有无数的门,从任何一个门都能进入这个房间。任何一个切入点,都是打开生命与世界全部奥秘的钥匙。只是我们需要选择以己所长,选择薄弱环节入手,进入的是同样的世界。
显现法则
当我们持续地关注一个事物时,这个事物会显现出无穷无尽的细节,乃至衍生出无限的附加意义。当我们持续寻找、追问答案的时候,它就会在意识与潜意识中不断成形,最终都必将显现。
** 关注法则**
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地期望或担忧的时候,我们所期望或担忧的事就会发生。
** 吸引力法则**
当自己的思想专注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这种吸引力,包括强烈的期盼,或十分肯定会发生,及非常地担忧,害怕发生某件事,等等。
** 信心法则**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绝对地相信,这件事最终就会以某种方式变成事实。
** 看法法则**
世界存在无数种可能,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以怎么样的看法看世界,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世界就是怎么样的。所以这世间没有唯一正确的真理,只是切入点的不同而已。
** 当下法则**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过去只是我们当下的记忆,未来只是我们当下的想象。即使当下,也只是眼、耳、鼻、舌、身、意等觉知系统在心上的投影,只是幻化出来、两两相对而生的影像。
** 因果法则**
凡事有因必有果,任何事实也必有前因。从来没有平白无故掉下的馅饼,也没有无故加之的灾难。每一个作用力,必有一个反作用力作为回应。
** 相对性法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性地同时出现的。这种相对性存在,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但总量为零。法界的总量就是零。
** 时空法则**
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空间存在于时间之中,时间也存在于空间之中。从时间上讲,无常是不变的法则;从空间上讲,无我是不变的法则。
** 平衡法则**
在无常的原则下,世界一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在平衡与打破平衡的状态中循环发展变化。所以万物链(包括生物链、社会链条)是毁不掉的,每当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链条被毁掉,很快就会被新的链条替代,新的平衡就产生了,新的秩序产生了,新的循环也产生了,一切又很快趋向于平衡。
** 重复法则**
任何行为和思维,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得到不断的加强。在行为、意识与潜意识当中,我们不断地重复的事物,都会逐步变成事实。
** 累积法则**
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灾难都是细微事件不断累积的结果,当累积到突破临界点时,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惯性法则**
没有外力干预,事物就会保持原有的状态。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打破原有的状态,建立新的惯性,改变习气就要用这个方法。
** 替换法则**
一项不想要的记忆或者是负面的习惯,单纯地除掉很难,但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内容或习惯将它替换掉。
** 专注法则**
心止一处,无事不克。钉子之所以能钉入地板,是因为它尖,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这一点。
** 顺势法则**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大势,才是最省力的方法。顺势引导,把大势轻轻一拔,让势头顺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就是顺势法则的运用。顺势而为是最高境界,顺势不是不为,而是为了“为”。反之,不管对错,只要逆周边的大势而行,必定会被周边环境联合打压,导致麻烦或灾祸。
** 利益法则**
不要把社会规则及对人的要求,仅仅放在道德自律上,利益驱动才是世界的基本动力。趋利避害是一切生命的本能,利益最大化、损害最小化是一切行为的准则。只是利弊得失的衡量原则,有的人重于物质,有的人重于精神;有的人只看到眼前,有的人看得长远;有的人只重于个人,有的人重于族群与大众。
** 得失法则**
得失遵循守衡原则,福报总量是有定数的,得到一样,就会减少一样。得失也遵循平衡原则,想要得到,就要付出;付出越多,得到越多。
** 苦乐法则**
一切苦乐都是在打破平衡中产生的。刚吸毒的人,是体会不到吸毒的快感的。只有上瘾后,将本来的平衡打破,将身体状态分成极端痛苦与极端快感两个极端时,才能体会到快感。所以快感不是白来的,而是以等量的苦换来的。
乐一定是在苦中产生的,没有苦也就失去了乐。美味产生于饥饿、性快感产生于性饥渴的累积,吸毒的快感产生于对毒品无法遏制的渴望。
苦乐也是同时存在的,愤怒是一种苦的极端表现,但发泄愤怒的过程中,也夹杂着发泄的快感。快乐也一样,在性满足过程中,快感越强时,渴求越大——渴求即是一种苦。苦与乐,如手掌与手背,须臾不可分离。
** 对错法则**
所有的对错,都是以自己心中的标准来衡量的结果。每个人的心性、经历与所接受的信息不同,决定了每个人的是非标准都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的是非判断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从根本上讲,没有对错,只有业流,自己选择什么,就承担什么。
** 临摹法则**
练字进步最快速的方式,不是学习字体的美学结构,而是直接临摹字帖。学佛亦然,从身口意三处,临摹乃至与诸佛菩萨、诸贤圣完全相应,进步更快,这就是密宗中的三密相应修行法门。
** 本原法则**
心就是世界的本原,所以心本来是无所不知、也是能力无限的,只是我们执物为己,为欲所覆,才掩盖了心本具的光明。
** 放下法则**
心的本来面目是光明澄澈的,只是被贪、嗔及邪见障碍了,才迷雾重重,犹如浊浪中看不到水下的一切。把贪、嗔、邪见等一切造作放下,则心本具的一切功能都能逐步呈现出来了。
** 内证法则**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一个复合的世界。看似客观的世界,都是心识的化现,是心识的实体化。所以没有所谓外在,所有事物都是心识的映像。对修行而言,外求的人皆是迷误,内证的人即是觉醒。
** 无我法则**
修行的总纲领是无我,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迷雾渐渐散尽,本心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贪欲是自我观念的粘合剂,所以对治贪欲又是修行的基石。
不二法门
——传统文化、宗教、量子力学与佛法的交汇
心上莲花/祇树
在佛学中,将物质分为地、水、火、风四态。地水风是物质的三种存在形式及其性质,亦即固态、液态、气态;火指能量。在这个排序上,为什么要将能量放在物质三界的中间?因为能量与物质不是平行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是固态,亦即地态;在0-100度时,是液态,亦即水态;在100度以上,是气态,亦即风态。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是在一定能量下的状态。而能量,只能在物质中体现。当能量消失时,物质随之湮灭——在华氏绝对零度,亦即摄氏零下273.15℃时,物质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就没有所谓的物质的能量,所以绝对零度只能是一个理论上的存在。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它们的本质是一不是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将质能的转化计算得很精确。物质其实就是能量的存储方式,能量只是物质的物理状态——亦即物质内部运动速度。物质与能量,是一体两面。物质是实态,能量是虚态,一虚一实的相对性地存在,相互依存,这就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互根。
物质与能量所构成的“色”,与虚空又是相对性的存在。所有的色,都存在于虚空之中。而虚空,是与色相对而产生的。一个方形的空间依赖于方形的物体而存在;圆形的空间,也依赖圆形的物体而存在。我们造房子时堆砌砖头(物质),不是为了得到墙壁,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包裹的空间;在地上挖一个坑,会凭空产生一个空间。所以说,没有色,也就没有了空;反过来,没有空,也就没有了色。所以色与虚空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体的两面。这又回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色与空构成“界”,也就是空间概念。空间与时间,构成世界。世为时光迁流,古往今来,是时间概念;界为上下四方、宇宙洪荒,是空间概念。世与界又是相对存在的。所有的空间现象,都存在于时间之中。镜中容颜,塞外秋霜,都有一个存在的时间点。时间也体现在空间的变幻之中,我们回不到过去,也无法看到未来,而只能觉知到每一个当下的时间切面。我们回不到大唐盛世,甚至回不到一秒前的那个场景之中。回首之际,那个空间断面已经永远消逝了,永不再回来,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时间并不是绝对的,它是一个相对性的存在。比如深度的执着,会让时间变得很慢——被巨痛折磨的人,会感到度日如年;而执着的淡化会带来时间的加速——打坐的人,一坐数天乃至数月,如同一瞬。再如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一天相当于人类世界的1600年。爱因斯坦同学很勤奋,又专门熬夜推算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相对时间公式:t=to/√(1-v2/c2)。亘古不可动摇的时间概念,瞬间变成了可伸可缩的橡皮筋。“山中方数日,世上已千年”,不再是传说,相对时间公式,给佛法中描述的六道时间相对性做了详细的注解。
我们的经验认为,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实际上,客观与主观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与心法,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切世间万象,都存在于生命的认知之中。一切科学实验,都需要有个观察者;一切实验结果,都是观察的结论。离开观察,也就是心的认知,就没有实验及实验结果。离了观察者,也构不成世界。而且观察者不同,世界展现出来的景象各不相同。在我们无知无觉中,大象正在以我们听不到的声音与十里外的象群交流,蝙蝠在以另一种方式看世界。人鬼在同一空间,所看到的时空完全不同,即使相互穿身而过,也两不相知。
从认知意义上说,世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存在于我们的觉知能力之中,不同的觉知能力,展现出不同的世界。物因心立,心因物成。眼前这台电脑,是“我”的视觉、触觉、听觉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而“我”的一切认知概念,都是依赖所观察到的“世界”而存在,离开观察对象,一切概念无从安立。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感觉、想法、印象、情感、观念,都是心与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像。心识不能脱离色法独立存在。如佛所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心法与色法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影响,不仅存在于生活体验与哲学的相对概念之中,也在科学实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著名的双缝试验表明,实验者的看法直接决定了光子经过的途径。在这个实验中,色法无定相,心法直接影响色法的运行、甚至影响色法的历史。这世界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看法之中。不同的生命,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世界,看法构成世界。甚至于,我们在看的时候,“我的世界”坚固地存在着;当我们没去关注,“我的世界”就随之坍塌;一念复生,则世界随之再现。这些令人想起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记载的典故:“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以前看这则典故,只当是玄论,量子力学却证明这种说法是客观描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不余欺也、阳明先生不余欺也!
意识这种虚无飘渺的概念,真的要卷土重来,重新占领貌似不可动摇的科学领域吗?人们总在内心深处排斥这种离经叛道、令人莫名惊诧的想法,但量子力学不断冒出的新的理论与实验结果,反复在验证着这个结论,让人没办法否定。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说直接动摇了很多物理学家的三观,这也许是未来科学体系重建的契机。
科学好不容易摆脱了神创论,从欧洲千年黑暗的中世纪走出来了。短短数百年,量子力学与弦论兴起,科学的结论却越来越象玄学,薛定锷的猫论,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霍金的宇宙……乍一听,活脱脱像神婆的唠叨。世间之事常以出人意表的形式奇异地循环着,只有更雷人,没有最雷人。
色法与心法,是一体两面,构成妄心。如同一只手掌,掌心与掌背是相互依赖,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这个一体两面,是从同一个源头——本心中产生。这个本心,又叫自性、清净本体、如来藏,佛性……
许多的宗教、哲学与心理学,将本心与妄心混淆了,或走到妄心这一步就走不下去了。这个真妄混杂的心,是那么的宏大与庄严,似乎无所不能,所以一直被误当成本源。这个所谓的本源,在儒家心学中叫天理、或良知,道家谓之为道,唯心主义唯之宇宙本体、绝对意志、自然意志,在印度教与婆罗门教中谓之为梵,在一神教中,又将这个本源人格化了,谓之道成肉身。
一切哲学与宗教,只能仰观道(本源)的宏伟,被动地遵循道的自然运行。从道家的道法自然,到人格化造物主的道成肉身,再到唯心主义的绝对意志,“道”始终如头顶的苍穹与星空,宏大而遥不可及,从来只能仰观与遵从。不知“道”在当下,一旦再上一层,照破妄心,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大千世界,宇宙洪荒,不过是心中幻化的影像。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佛法识自本心,回归当下,将道拿捏在手上,任运自如。如临济禅师所说:“一念心生三界,随缘被境分为六尘。一刹那间,便入净入秽、入弥勒楼阁、入三眼国土,处处游履,唯见空名。”又如虚云老和尚偈言:“两手将山河大地捏扁搓圆,掏碎了遍撒虚空,浑无世相;一棒把千古孽魔打死救活,唤醒来放入微尘,共作道场。”
前面是从低到高的推演过程,我们反过来,从高到低再推演一遍:无明妄动,色法与心法相对而生;色法分为时间与空间;空间分为色与虚空;色分为物质与能量;物质分为地水风三态。这一切,都出自一个总源头——本心。一切都是从本心中化现出来,重重叠叠、两两相对而生,衍生出种种世相。佛法是不二法门,一真法界。迷在二法之中,则枉被物转,轮转六道。一旦识自本心,照破二法,世界就在自己手上,出入自在,生灭自如。如佛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附:民间的三魂七魄观念
民间所说的三魂七魄,原指人体的精神系统与肉体系统。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对三魂七魄有很深的误解,衍生出种种不实的传闻,完全背离了三魂七魄的本意。
三魂指天魂、地魂、命魂。其中天魂指人的理性思维系统,地魂指人的感性思维系统,天地二魂构成人的整体精神系统,这两者内部也是一种阴阳相依的关系。传统认为,男人重天魂,女人重地魂,这种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你看女人是不是普遍比男人更感性、感受与情感更细腻更丰富?
天地二魂是精神系统,命魂是肉体自动控制系统。天地二魂与命魂,两者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构成人的精神与物质两大系统。天地二魂是可以自我控制的,思维情感可以由自己左右;而命魂是自动运行的,不可自控的。比如人的生长发育,就不是由人自己主观决定的,你能让胡子不长了、让衰老终止了吗?能长出个双眼皮、让皮肤变白点吗?这个还是有点点难度的。
命魂下分为七魄,通过七魄实现对人体的控制,就如国家元首之下,下设七大部委,实现对国家的统一管理。在命魂与七魄之中,命魂属阳,七魄属阴,这也是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说,命魂乃七魄之根本,七魄乃命魂的枝叶。古人说:“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独住身”。意思是说,精神系统是主外的,关注外部世界;肉体系统控制是主内的,控制的是人体内部系统。
七魄在古代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名称,比如“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等,去杂存真之后,翻译成现代术语,实际上是指构成肉体的七大生理系统:即感知系统(包括五官与触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排泄代谢系统、疾病防护系统、危险警觉系统。比如“臭肺”就是呼吸系统,“非毒”就是疾病防护系统……别把三魂七魄想象成十个小鬼,天天身上住着一窝子小鬼,听起来一点都没美感。
按现代分析,三魂七魄跟密宗中藏密所说的三轮七脉也有对应关系。三轮很可能是命魂的实体化,七魄就是七个脉轮。其中,七魄是虚化的系统轮,而脉轮将七魄的中心控制点定位得更加精准。七大脉轮分布在从人体从头顶到胯下会阴穴的中脉之上,其中天冲魄在顶轮,灵慧魄在眉心轮,气魄在喉轮,力魄在心轮上,并同时与双手心和双脚心相连。中枢魄在脐轮,精魄在生殖轮,英魄在海底轮。
而中医系统中,将人体的系统分为五脏六腑。以五脏六腑为中心,以十四经络及遍布全身的气血通道,流通全身。以实体的器官,与以相对虚的经络系统,构成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脏腑的五行生克入手,能治好病;从经络运行入手,比如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同样能手到病除。阴阳是相互依存的,从任一个角度入手,都能解决问题。
中医概念中的五脏六腑,与解剖学上的脏器并不能等同。比如肾,并不是单单指解剖学意义上的肾脏,而是指人体一切属水的系统。水是万物的终点,又是起点,水主智慧。所以肾系统包括处于生理最未端的生殖泌尿系统,及一切的生理机能的源头,还有智能系统。人的脑髓属水,管智能;人的脊髓也属水,比如能产生血液;生殖系统能产生新的生命,等等。肾在整个属水的系统中,只是一个形象代表。
中医与脉轮,中医为治疗所需,故重视可见或可测量、可感知的实体;脉轮及七魄是修行的途径之一,所以重视形而上的、虚化的控制系统,这套系统要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才有可能被认知到。这两者只是分析的角度不同,并不冲突。
人体系统是由精神与肉体共同构成的生命体。精神属阳,肉体属阴,阴阳相互依存。并没有一个超越肉体与精神,独立存在的“魂魄”。魂魄本身,就是指人体的精神与物质两大系统的集合。“若人死,则魂升天、魄归地”。意思是说,人去世之后,精神系统(亦即神识)是动态的,魂离开了,生成新的生命体;而魄是实体的肉体控制系统,肉体死亡,则化为尘土,归于尘土了。一旦落入有为法中,则世间万法,阳尽则阴生,阴尽则阳生,生命亦然。有生就有灭,灭后还能生,如同太极图,循环无穷,无有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