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适用范围
心上莲花/祇树
有的人信了佛以后,就拿佛教的全部戒律要求自己、要求信佛的人、甚至于要求不信佛的人。这就弄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完全失去了佛法的圆融。
首先,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他人。别老是拿眼睛看着别人。
其次,戒律有个适用范围,要求在家人守出家人的戒律,就是错用戒律,既不近人情,也不利于佛法的传播。
有的师兄信了佛以后,不管有没有受戒,就严格照佛门戒律来,不分居士戒、菩萨戒、比丘戒(注意:在家人千万不要阅读出家人的戒律,也别在网上讲,那是犯大过,后果很严重),只要听说了就戒起来,而且以此对照别人、要求别人,看到谁的行为没有符合他看到的那条戒律,就认为是造恶业,甚至横加指责,这就走得过头了一点。凡事过犹不及,过了也会导致其他问题。
比如不邪淫戒,只是对受过这条戒的人有强制约束力。能持不邪淫戒本来是非常值得赞叹的行为,有条件能做到完全断淫是再好不过的事。但问题是很多人没有真正弄明白不邪淫的意思,也走得过了一点点。不邪淫是什么意思?据忏云法师所编制的《五戒表解》释义,比如男人,“染情逸荡,污秽交遘,名不净行。与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净行,是名邪淫”。夫妻俩的正常行为谁耐烦管你?这本来就不是邪淫。记得“淫”字前面有个“邪”字,“邪”字是专门指夫妻正常行为之外的。手淫算不算邪淫?当然算,这也是夫妻之外的。夫妻之外的一切性的行为,皆为邪淫。
邪淫与犯邪淫戒是两回事。后者是指受了不邪淫戒而违犯,未受戒而犯,只算邪淫,不算犯邪淫戒。
非时行淫算不算犯邪淫戒?也只能是受过这方面戒的人方算。比如受了菩萨戒,逢六斋日行淫就算非时,即为犯邪淫戒。如果没有受过在家菩萨戒,夫妻之事不算犯戒。菩萨戒是比五戒更高的戒律,对受菩萨戒者,不邪淫戒的要求当然比一般的弟子更高,比只受过居士五戒的弟子的要求也要高。许多人将这一条扩大化,要求世间人或初学佛的人都持菩萨戒,这就走过了头。戒律都有个适用范围,也不能无限扩大化。许多人因为误解,结果十斋日不行、一切佛教节日都不行。与佛教无关的杨公忌、子孙娘娘诞……等禁忌日也不行。民间信仰的关公诞辰、孔子诞辰日、传说中的造字的苍颉的诞辰日……也都不行。这样算下来,常规的禁忌,平均每个月有20多天。这还没完,从惊蛰日、白露日、芒种日、大雪日开始的一个月都不行,一年就去掉了四个月。还有丙日、丁日、辛日也不行,这又去掉了一年的30%……上面列举的,还是非常粗略的,细算下来,不知一年还剩下几天?本来是受过菩萨戒的人应持逢六斋日不能行淫或受八关斋戒的当天不能行淫的戒律,却被无限扩大化到这般地步,而且拿来要求一般大众、一般皈依弟子或信佛而未受皈依的人、及一般夫妻的日常生活之中。配偶刚开始挺支持其信佛的,这样一弄,非但不支持了,弄急了,连谤佛、撕佛经、砸佛像的事都干出来了。一天到晚说是度众生,先把自己的伴侣度到地狱里去了。
什么戒律都有个适用的范围的,若将戒律无限扩大化,就是曲解戒律、滥用戒律。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将佛门之外的人,拒于千里之外。佛法本来是鲜活的、灵动的、超脱的,被你这一无限扩大化,弄得人见人怕,先将大家都吓得躲得远远的了,逃之夭夭,这就有违佛教中广度众生的本怀。
既然未受戒的人没有强制要求,那么需不需要持戒?这要了解戒律的本来意义。从根本上讲,戒律不是约束自我的条条框框,而是保护自身的。比如根据因果律,不杀生则不受因杀生带来的恶报,那么即使没有受戒,坚持不杀生的原则,也能保护自我、有益于众生。所以即使未受戒,也要以此为目标而努力。就像在学校要争取当五好学生,即便评不上,也要向五好学生的标准努力一样。
刚开始学佛,不要将标准定得太高,过高了就很难持守,反而让人望而生畏,生起退心。这就像上台阶,只能一步步地上。要人一步跨到顶,不但做不到,反而让人不敢跨了。五戒是在家佛弟子的基本戒律,而菩萨戒是高级别的戒律。同样的一条戒律,五戒与菩萨戒,要求的程度不一样。刚开始只能以五戒为标准,逐步争取达到。而不要一开始就以菩萨戒为标准,更不要动不动拿菩萨戒要求别人。
我们始终要清楚,持戒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