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1
心上莲花/祇树
佛教更多的是教给人们一些因果规则、调整心理及解脱痛苦的方法,所以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自求解脱之道。佛菩萨只是那些愿意相信佛法的人的老师。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如果能按到佛陀的教化行事,自然身心安乐。
如同加入了某组织,就与这个组织荣辱与共。只是认同这个组织的理论,而没有加入,这个组织的荣辱都与你关系不大。同理,皈依后才是正式的佛门弟子,信佛从此正式入门。如不皈依,还是佛门外的人。
一般情况下,去寺院求一次,佛菩萨与护法神只能加持一次。但皈依后,终身得佛、菩萨、龙天护法的加持,得36位护法神日夜不离地守护。轻业渐消、重业也可轻报。皈依本身是一种极大的功德,远远胜过人世间其他的求福之路。皈依后,只要遵循最基本的佛的教诲,可下一生不落三恶道,最低也会生在人道。
皈依是由出家人在佛像前,举行一个仪式,表示从此皈依佛、法、僧,做佛门弟子。如果仅只是皈依而没有受戒,只要求信佛即可,没有其它硬性规定。至于佛教提倡的一些善行,只是一个目标,能做到最好,做不到也没多大关系,就如学校也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当五好学生一样。
一般稍大的寺院,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或其他佛教节日都会举行皈依仪式,提前去寺院找客堂报个名,约定好时间,到时候带上近期的一寸照片去即可。一般寺院的皈依都没有什么条件,只要是自愿信佛即可。
暂时没有条件到寺院去受皈依的人,可在佛像前先自受皈依,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然后忏悔以前一切罪孽,再念三遍:“弟子某某从今日起,尽未来际,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这只是个权宜之计,以后有了条件还是要到寺院去正式受个皈依。
皈依是指皈依佛、法、僧,意思是从此加入佛门,做佛的弟子,接受佛的教育,以贤圣僧为师。佛门的皈依不是皈依那位授皈依的法师,而是皈依整个佛教团体。授皈依的师父叫皈依证师,即皈依的证明人,跟入党宣誓时,带领念誓词的人是一个概念。
受皈依后做了坏事,并不会加重罪孽。
皈依不是举行个仪式就完事了,而是要从心里完全认同自己从此就是佛门弟子,从此向佛学习,接受佛的教化,逐步走上解脱之路,这才会起到皈依的作用。以后念经、做功课、供佛之时,经常自念三自皈依,反复强调这种皈依。如果皈依完后,把这事就放下了、忘了,这种皈依是算不了数的。
备注:受过皈依后,寺院会发皈依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进入需收门票的寺院,出示皈依证,不需购买门票;去景区内的寺院拜佛,可购买半价景区门票。
附:受持三皈依的功德
(1)《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人以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种种供养,其福虽多,不如有人以纯净心,皈依三宝所得功德。”
这一则的意思是:连续20000年尽心尽力供养无数的佛,所得之福,还比不上以纯净之心皈依三宝。说明皈依的功德极大。
(2)《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世尊告阿难言:此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形如车厢,南狭北广。假使满中须陀洹人,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如是一切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之具,尽给施与。复以四事具足供养,恭敬礼拜。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塔庙,皆以香华、苏油、灯烛,作倡伎乐,缯彩幡盖,种种供养。于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佛言:阿难!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于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意是:世尊说:这个阎浮提,大约方圆约七千由甸,南窄北宽。假如里面布满了须陀洹果的圣人,如同植物的树叶那样密集。这样,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于一百年间,以种种物质财富,布施供养这些圣人,而且恭敬礼拜,最后起舍利宝塔,继续供养。这个福德,和其以清静心称颂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功德比较起来,连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到,甚至以数字比喻都无法形容。
(3)《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4)《大毗婆沙论》:“谓为受已信敬三宝,诸天善神必拥护,不令橫死、不遭病难,不堕恶趣、得生天人中”。
(5)《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四有州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皈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惟三宝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