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佛法在现代社会的切入点
- 《净土》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作者座谈会发言稿 心上莲花/祇树
各位师父,各位师兄:
大家好!非常高兴被邀请参加《净土》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作者座谈会,我学佛时日尚浅,所做的事微不足道,能站在这儿说一点自己的体会,实在是不胜荣幸之至!
1、我的学佛之路
“佛法在现代社会的切入点”这个话题比较大,我只能从自身实践,谈一点个人体会。如王&凤&仪先生所说的:“打铁不离砧,讲道不离身”。记得是90年代初,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寺院中,看到一块《心经》的石刻。那时我还是个业余文艺青年,立刻就被《心经》中华美异常的辞句吸引住了,简直美如天籁,非人间之物。后面又在地摊上买到一些佛经,看《金刚经》时,觉得章句美伦美焕的、那种韵味感特别好。虽然一句没读懂,如看天书,同样一时爱不释手。时隔10多年,2005年再一次无意之间打开《金刚经》,突然一下,脉络清晰了,至少在当时是以为自己看懂了(当然现在才知道自己还离着十万八千里)。宏大无比的佛法,终于将我彻底折服了。再加上那一阵子在电脑上看《金刚经》的过程中,两次产生超常寻常的神异现象。从理论到现实的感应,都让我完全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佛菩萨是真实存在的,于是开始信佛了,并于当年受了皈依。
2、开始引导周围人信佛的经历。
- 自己找到好东西,总是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很想劝我父亲信佛,那时开始到处寻找佛教简介方面的书。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很多书挺好,但不一定适合我父亲。我了解我父亲,知道他能接受什么。所以就开始自己写了----实际上是寻找与综合各方面适合我父亲的根性的内容。汇写成一本册子,打印出来,送给我父亲了。父亲刚开始听说我信佛,真是很惊诧与担忧,正想了解一下我信的佛教到底是什么内容。这本小册子,解开了父亲的疑惑,他看完不久就开始信佛了。后来又送给我伯父与弟弟,他们看了之后,也都很快就开始信佛并受了皈依。时至今日,家里绝大部分人都受了皈依,家族中也有不少人走上了信佛之路。我伯父皈依之后,组织当地人在原址修复了一座明代弘治年间传承下来的古寺。这过程说明,很多人有这个根性,只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需要一个引入佛门的契机。 那时在网络上,看到对佛法的种种说法都有。就忍不住参与论战,两年多论战下来,几乎没说服过任何人。后来才明白,要讲理,每个人的理都大,只能越说越远。
从2008年开始,由于看到时下对传统文化的非议太多,尘嚣纷起。我做不到只独善其身,就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开帖子。帖子从易学入手,讲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最终导归佛法。由于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跟贴的人很快多起来了。由于种种机缘,后面又先后开了几个博客。很多的人看了帖子与博客,开始走上了信佛之路。 这正好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很多人有这个善根,但需要一个契机。
写帖子期间,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女孩发的帖子。她因为与父亲一直不和,心态又很不好,导致感情不顺、生活与工作一直不如意。正在困顿彷徨之际,无意间看到了那个帖子。她后来自己在网上发帖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下午,好像糨糊一般的人生被人划开了,透出一丝曙光,以前想不通的事情忽然豁然开朗。”她很快开始信佛,并参加了当地一个青年佛教组织,参与放生。心态很快变了,对父亲也孝顺了,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完全改观。正是很多这种类似的反馈,让我看到了导人向善、劝人向佛的意义。
3、导人向佛的入手点
我佛学知识很浅,所以不敢讲什么大道理,基本都是讲点因果事例及浅近的佛法知识。主要目的是告诉过路人,从这里进去,就是侯门一入深如海、春色满园不胜收。以这方式,让人对佛法有个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初步的信心。
经常有读者问我佛法的实质是什么?我更愿意以事例来说明问题。在一些事例中所折射出来的因果法则、及心法不二的原理,使佛法就象一面镜子,让人照见自我,照见人们从未看到过的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些年,看到太多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推动自己的人生的,正是自己亲手一点一滴造就的业流。我发表在《净土》杂志上的那些文章,大多是亲朋身上或身边发生的因果事例。我觉得这些正在现实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喜剧,更容易令人起信、更容易打动人心。
以前的时代,由于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因果观念深入人心。近百余年来,传统文化历经灾劫,西方价值观在强势经济的推动力下,长驱直入,泥沙俱下,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去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容易引起共鸣,讲因果报应容易令人相信。现在再讲这些,没有足够的善巧方便,都只能引来一片嘘声与嘲讽。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时世变迁,则入世的方法要变。处世讲究个外圆内方的原则,与时俯仰、与世浮沉的只是表象,核心的内容,却从来是佛陀传承下来的解脱之路。
我以前做过十二年的销售。销售的技巧,一是从客户需求入手,二是从情感打动入手。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地方。这种销售理念,对于佛法传播,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善于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别人正饿得头晕眼发黑,你该送上热菜馒头、还是百亿资产的运作方案?这会儿,恐怕热气腾腾的馒头更有吸引力一点。
我觉得,对于徘徊在佛门外的人,对于初学者而言,从解决当下的问题入手,才更有现实意义。但许多人,对于佛法,有孟子那种“何必言利”的情怀,耻于谈及福报,更不屑于在学佛之中掺杂现世功利的目的。但佛法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魏晋名士清谈,不是小资们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剂,而是当下切切实实的灭苦之道。
当下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一切五蕴积聚之苦,同样深刻地困扰着我们。重病缠身之际,谁能心如止水?面对意外之灾,有几个人能超然物外?种种逆境现前,有多少人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象我们这些在尘世间浮沉、过点小日子的市井小百姓,就需要当下的解决之道。利用因果律,从重度之苦走向轻度之苦,同样是灭苦之道的一部分。
将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内容,找一个令人一看就能接受的方式,用现代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是我写因果故事的立足点。我从来都是力求在每一个细节都忠实于真实事件,至少做到在我这里不走样。自己演绎的,只是从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意义。记录下一则事例,我都尽可能地发给讲述者自己看看,这些记录下来的情节与事实是否完全相符?在行文方面,自己也要反复阅读,看能不能说服自己,揣摩这种讲述方式是否容易令人起信。
我看过不少因果故事,很多都是引是用古代的传说、一些梦境,或太过离奇的事例,来佐证因果的真实性。在古代,这种故事是很容易让人起信的。但同样的方式放在现代,人家看过后,总是狐疑满腹,提出种种疑问。这效果就与劝人向佛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如学者于丹谈到《百家讲坛》时说的:“不是你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观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决定你的生死存亡。”在网络弘法也一样,鼠标决定了读者的去留。佛教是佛法的教育,但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没有任何校规校纪能强行留住学生。能留住读者的,只有生动与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慈悲情怀。
5、结佛缘的方法
很多学佛的师兄,乐于劝人相信因果、导人向善、劝人学佛。本来是出于善意,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不可能片言只语就能改变的。一开始就想动摇其根本观念,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找种种理由反驳。辩论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明确与强化自己不信佛的理由,所以只会越说越远。这结果就会与导人向佛的初衷完全相违了。
导人向佛,最好是从缘而起,从小处入手。针对各人的根性,晓之以理,动之以利。选择对方最关心的、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最能接受的一个点入手。《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是众人之所趋,是流浪生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同样可以因势利导,用这个“利”字将人引入佛门。
打一些简单的比方,比如告诉特别注重容貌的年轻女孩,以鲜花供佛能改善容貌的事实,她不管信不信佛,十有八九会动心。对久治不愈的病人,推荐他看看《山西小院》的视频,告诉他诵经放生有利健康,他也很可能会想试试。经常遭遇梦魇(鬼压床)的人,告诉她默念佛菩萨名号,就能应声而解,她以后碰到时肯定会试试的,这种灵验无比的方法,很快会让她建立起了对佛菩萨的信心。再如常开车的人,最担忧的是安全问题,让他夹一本《金刚经》在后视镜里,以保平安,按我的经验,时日既久,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就走入了佛门。太过唯物的人,介绍一些他能接受的书籍,比如南怀瑾先生的讲易理之类的书,很可能会由此动摇他的观念,旧的观念的崩塌是需要新的内容填补的。理性而烦恼重的人,可以从佛教方法论上入手,比如介绍一些观心法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决其当下的烦恼。喜欢辨析的人,可以介绍一些唯识论的内容,从佛教哲学的意义上令人起信。诸如此类,方法可以随机应变。每一样都是看起来不经意的小事,不影响他以往的正常生活,不动摇其既已成形的观念,不让其产生排斥心理,让他自然接受他有可能接受的一小部分。
固有观念就象水库,一开始就去挖人家的水库大堤,人第一反应是保护。而这些小事,就很可能成为不动声色地改变其未来观念的契机。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方法,对人的潜移默化,如同“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类似的方法,并不是对谁都管用,各人有各人适合的契机。而且能否信佛是需要缘分的。有的人生生世世以来,从来没跟佛教结过善缘,让他们起信就很难;而有的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闻即生信;更多的人在中间状态,可左可右。各人的根性是因,我们的方法是缘。有缘无因是结不下佛果的。就象地里没有种子,再适宜的气候、肥力、水土都不会有庄稼生长出来。“宝剑赠壮士,明珠送佳人”,接受不了就不要多说。如六祖所言:“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大意是,对能接受的人,才讲佛法,对不能接受的人,结个善缘即可,至少不要因此惹人反感。这个善缘,即有可能成为他未来走入佛门之因。
6、谈误人慧命的问题
我在网络上讲这类内容,很多人觉得我胆子实在太大。包括有一位学佛的朋友,一直强烈反对我在网上发帖,要发帖的话,也只能一字不动地复制与粘贴高僧大德讲经的内容。还有一些学佛的师兄,因为看到我这么一位佛门皈依弟子,怎么能在帖子与博客中扯到种种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那不是外道吗?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才是外道。在不离四谛八正道的原则下,什么都能拿来用,落叶飞花,莫非利器。
就我的理解,佛教是佛法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有执教资格的。而是不同的层次,需要配备不同的教育资源。我表妹读过幼师,应当是可以带带幼儿园的孩子的;我辅导读小学的女儿的数学题目,也应当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学带后学,相互帮带,应当更有利于佛法的传播。
我总觉得佛法没那么玄乎,不是亿万伏高压线、也不是核反应堆,佛法是下至修福消业的方法、上至心灵解脱之途径,是平平实实的人间之道。从基础的因果报应,到高层次的了脱生死,就象我们读书一样,需要不同层次的老师教的。你见过哪所幼儿园与小学里面,只通过播放各学科顶尖学者的讲座,来进行基础教学的吗?如果担心村子里的民办教师,教错了个别字的读音与字义而误人子弟,就搬张板凳堵在学校门前,不让开学。非要等南怀瑾、爱因斯坦等学术泰斗亲自到村子里来才能开始执教,村子里就是清一色的文盲了。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出于爱护子弟,实则祸害了整个村子。
7、我与《净土》杂志。
记得2010年第一次接到《净土》杂志觉民居士的邮件,说准备采用我博客中的文章时,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这种感觉相随至今。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是佛门弟子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仰之弥高。出自东林寺的《净土》杂志的文章,代表着东林寺的观点,流布四方。所以自从杂志从我博客中选稿,也促使在我写博客时,越发不敢率意而为。看到杂志末页长长的捐助名单,想到背后那么多人付出的劳动与心血,我总是担心我的文章写得不好,承载不起这份期望。
《净土》杂志办刊二十年,编缉中能人辈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以对于杂志,我不敢谈太多的想法。只能讲讲自己在网络上传播佛法的一些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的发言,若能不幸言中一二,则不胜幸甚之至!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佛教中的五明与阴阳学术的关系
心上莲花/祇树
佛教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要求佛弟子学习各种方便法门,为众生行菩萨道。这些方便法,佛教统称为五明,也称五明处。五明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五明的内容很广,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卷二对五明的解释是:
声明:“释训诂字,诠目疏别”。
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
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
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
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
上述五明之中,声明是语言文字学;工巧明涉及到阴阳、历数、工艺、技术等,是认知与技能;医方明指医学;因明可概指为逻辑学;内明是佛法。
由此可见,佛法在传播之中,并不是反对一切佛法之外的内容的,也是有许多方便法门的。这些方便法门是辅助佛法的传播的。这些法门之中,就有阴阳之学。
为什么将阴阳之学纳入佛法传播的辅助体系中来?在古代,阴阳是一种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认知世界的基本思路,佛教在度人的方便法门中并不排斥世俗的哲学方法。释迦牟尼佛就将古印度的地、水、火、风这种世俗哲学体系纳入佛教理论。
现代的人,对于阴阳学术有太多误会,一直认为是占卜算命之术。阴阳学术能应用于算命不假,但其原本是哲学体系,只是这种哲学体系太高明了,上至济国经邦,下至医卜星相,无所不能。说起阴阳就想起算命,是太小看中国古代哲学了。中国古代的医学,也就是佛教中提倡的医方明,全部是建立在阴阳学术的基础上的。工巧明中的历数学,在古代同样也是完全建立在阴阳学术的基础上的。在传统社会中,五明中的前四明,与阴阳学术从来是不可分离的。如果排斥阴阳学术,前四明在中国古代无从谈起,阴阳学术在古代是遍及于一切方面的。
所以作为在家佛弟子,如果了解阴阳学术,用之于弘扬佛法,也是符合佛教的入世精神的,是行菩萨道的方便法门。这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本身并无善恶是非之别,看人如何去用。
我们也可以从世俗意义上分析,为什么需要这些方便法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世俗中行菩萨道,老百姓的东西这也不懂那也不懂,不开口则已,开口不是错就是辞不达意。好好的佛法,鲜活灵动的内容,讲得古古板板,拒人千里之外。这样讲佛法谁愿意听、让人如何起信?反之,如果说什么懂什么,世事洞明、见闻多、知识广博,这样说出来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值得信任,说起哪一样都能顺顺当当地将人往佛法中引。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学佛只能照搬经书,离了一步都不知所措,非要找到那一句原文才心安,这对佛法传播无益。学成了自己的东西,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从哪里皆可引人向佛。
佛经故事之——蛮荒部落
心上莲花/祇树
《六度集经》中有一个故事,原文是古文,用通俗一点的方式讲述如下:
以前有兄弟俩经商,他们采购了一些货物,准备到一个边远地区去贩卖。出发之前,他们先了解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那地方尚未开化,还是个祼身部落(估计像今天的某些非洲部落一样,身上仅挂个大裤衩或草裙子什么的)。
哥俩商议此行事宜。弟弟说:“我们初去乍到,只能入乡随俗。内心坚持礼法,但外在行为要变通一点,做人低调一点,这样才能被当地老百姓接受。”哥哥是个较真的人,他一板正经地说:“你不是开玩笑吧?礼法怎么能违反?德行怎么能玷污?我们堂堂天朝上国、礼义之邦的人,哪里能跟那些愚昧不开化的人一样呢?”
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兄弟俩分头而行。弟弟到的时候,正好赶上月圆之夜,当地部落在举行篝火晚会。大家衣服也没穿什么,男男女女手拉手,围着火堆正跳得高兴。弟弟一看,也光着膀子,像当地人一样,用灰烬泥土在脸上身上涂抹一番,跟着他们跳起来,不一会儿就跟部落的人打得火热。部落首领一高兴,以高价买完了他带来的货物。
哥哥的境遇却大不相同。他将自己整得像个贵族一样,驾着马车,一脸严肃地进了少数民族部落。看到当地人衣服也不穿,脸上涂得乱七八糟的,脖子上还挂着骨头。于是他厉声指责,骂他们不懂廉耻,有违圣人之礼法,结果惹得部落的人非常愤怒,伤自尊呐!当地人一哄而上,围过来痛扁一顿,顺带着抢了他的货物。还好弟弟及时赶到,才把鼻青脸肿的哥哥给救下来了。
哥俩离开时,送弟弟的络绎不绝,呸哥哥的人声嘈杂。哥哥那个郁闷!于是将气撒在弟弟身上:“他们待你那么好,对我如此恶劣。跟你搭得上哪门子亲戚?又跟我哪一辈子结了仇?肯定是你在背地里说了我的坏话!这事我给你记下了,从今以后别指望我能饶过你!”这老哥的脾气,真够人喝一壶的。
兄弟俩的目的是推销手上的货物。哥哥在卖货的过程中以自己的价值观指责别人,结果不但货物卖不出去,反而激起民愤,险些挂在那里。弟弟却很务实,东西能卖出去才是目的,穿不穿衣服是各地的民风习俗,无所谓对与不对。所以弟弟才大受欢迎,不但达到目的,顺利将货物卖出去了,挣得盆满钵满的,还交了一帮朋友。
这个故事对于学佛之人的日常处世方法很有启发。很多人信了佛,拿佛法的标准一衡量,再看别人就这也不对、那也不入眼。这就让人想起这位鲁莽的哥哥了。六祖慧能大师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如果整天看到周边的人个个都不对,这种情况肯定不是别人不对,而是自己错了,是自己的眼不平、心不平。心里守着一根标杆,处处拿自家的标准量来量去,就是陷入所知障的表现了。从根本意义上讲,一切都只是业流而已,无所谓善恶是非,是非只在我们心中。如果哪一天能对这个无常世间彻底没有了意见,就算是于学佛得了实益。
佛法传播的过程中,让人信佛才是目的。众生能接受什么方式,就以什么方式入手。只要入门了,大家自然会步步深入。所以佛法的传播要入乡随俗,要根据众生的根性而随机应化,方法上一定要懂得变通。如果处处求全责备,甚至将佛法整个与世间法对立起来,佛法在世间就没有生存的土壤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过于好精洁的心性,除了与佛法讲究包容的特质背离,在生活中,也很可能众叛亲离,早晚将自己弄成孤家寡人。以这种方式讲佛法,就是将绝大多数在佛门附近徘徊的人往外赶了。
附:缅怀先师
心上莲花/祇树
今年三月份离开昆明前,特地到筇竹寺,在师父的塔前辞行。塔前风卷落叶,满阶飘扬,找来扫帚清扫了一遍。思量此去山遥水远,只怕再难有机会回来为师父扫墓了。那是个容易伤感的时期,往事历历,前路茫茫,触目伤怀,禁不住悲从中来。
师父上清下禅法师,曾驻锡昆明筇竹寺。2005年我刚学佛时,不知到哪里可以受皈依,于是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祈求,希望能找到一位大德,依止门下。不久筇竹寺的一位小师父,指点我上到半山,有一位老师父单独住在那里修行。
我是公历2005年12月19日受的皈依,师父为我开示了一个多小时,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成佛之道,谆谆教诲。后来每有经义不明,前去请教之时,师父都是随口而解,讲得很简明而透彻。
受过皈依后,才从其他途径了解到了师父的一些情况。师父曾经在陕西终南山,住山修行十来年。一生留下许多的偈子,看其著述,已是明心见性。师父为人随和而通达,虽然住在半山上,但前来拜谒的弟子天天不断,每见师父坐在院子里,与弟子们扯闲话,讲佛法,大家在一起,无拘无束。正是这样,门下皈依弟子过万,遍及海内外。师父有神通,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往往到了师父这里,应手而愈,在当地广有传闻。
后来还偶然了解到,千年山龟向师父求受皈依的事。师父在大理的无为寺讲经期间,早上寺院开门时,有人看到一对巨大的山龟趴在寺院大门口,这事一时哄动一方。这对山龟直径分别达84、86厘米,后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经龟甲年轮测定,皆寿愈千年。这事是通过其他途径偶然得知的,去年在无为寺现任住持那里得到了证实。山龟的寿命一般不超过300岁,这一对山龟寿愈千年,应非凡物。凡受皈依,一般情况下,可未来世不再堕落三恶道。这对山龟应当是知道高僧到来,特地来求受皈依,以期脱离畜生道的。
在无为寺,我看到师父圆寂后的舍利子照片。各种舍利花,呈琉璃状,色彩斑斓。上次去扫墓时,我还看到外省特地过来给师父扫墓的一对夫妇所写的见闻。他们夫妇俩在凝望师父的遗容时,忽然同时看见像上出现很强的光晕,直径数米,持续了几分钟时间,让他们非常惊异。所以他们将这次见闻,用一张纸写下来,贴在了塔前的石柱子上。
只是瑞相再多再好,也难慰此眷眷怀恋之心。只有师父的教诲与开示,尚有留存。兹节录师父的一些偈子,愿有缘人言下开悟,契入本心。
西来经教,第一了义,唯在离欲,跃出九天。
以我观我,无住妙行,时久功深,自登彼岸。
上如本我,下如功夫,体用齐离,惟有自我。
识得此我,心外无法,心无法灭,不可思议。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泯灭无迹,妙明真心。
空空洞洞,光耀宇宙,我极尊妙,如如不动。
大无不包,小无不入,佛我心一,总持大王。
拈花微笑,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
不用求真,唯要息见,此我现成,四通八达。
著空落空,皆是有念,两边不住,原我即悟。
惟然独存,超陀罗尼,千七公案,粉碎无余。
唯明此我,寂灭光明,圆融通达,受用不尽。
高山顶立,楞严佛顶,深海底行,密因了意。
识神真如,体用此我,藏识即是,大圆镜智。
狮子滴乳,迸散驴乳,返真归原,魔宫震动。
能明此我,三玄三要,料拣宾主,照用何难。
心思断绝,不容分说,露出主人,大事了毕。
明此我易,保任为重,绵密智照,直指入堂。
无事闲人,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谁可奈何。
有事堕落,无事便是,知解即非,息见知我。
舍心意识,性则自现,绝学无为,即入圣位。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金刚之我,内外包容。
含吐十虚,佛心众等,直认此我,不落言法。
离相离言,无分无别,无心无为,此我如如。
黄花般若,翠竹法身,一心变现,佛我同体。
动静一如,两边不住,无观无照,契机顿悟。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便往下堕。
如是开示,一偈一句,有缘必悟,即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