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忍不住把实话说出来了,这就是你想要的“快乐”与“美”

原文来源 网络收集 -- 心上莲花次第开 网络文章

心上莲花/祇树

01

  炎炎夏日,在空调房里让人感到很舒适,因为空调能源源不断地制造冷气。其实空调的作用,是将空气分为冷热两种状态,往房间输送冷气的过程中,也同时往室外输送热气。也就是说,它“制造”出多少冷气,就会相应地产生多少热气。

  所以空调不是冷气机,而是冷热分离机。不信的话,现在可以在空调外机面前站一小会儿,感觉是不是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冒热气?

  同理,刚吸毒的人,是体会不到吸毒的快感的。只有上瘾后,将本来的平衡打破,将身体状态分成极度痛苦与极度快感这两个极端时,才能体会到吸毒的快感。快感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的痛苦。而且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就很难恢复正常了,就像钟摆一样,会在极度的苦乐之间持久地摆动。这种快感不是白来的,而是以等量的痛苦换来的。也就是说,毒品不能制造快乐,它只是强效的苦乐分离剂。

  与此同理,一切上瘾的行为,比如烟瘾、酒瘾……都是将身心的平衡打破,在得到“乐”的同时,也必须承受等量的“苦”。有烟瘾的人,抽烟的状态高于常态,有轻微的兴奋感;而烟的兴奋作用消失后的身心状态,又是低于常态的,酒瘾也是一样。没酒喝没烟抽的那种莫名的抓狂感、烦躁感,就是身心状态低于常态的表现。所以烟酒等成瘾物,本质同样也是苦乐分离剂。

  美味一定产生于饥渴的累积,没有饥渴就品尝不到美味,饥渴感越明显,则饮食越香甜,所以饥渴永远是最好的调料。在极度饥饿时,糙米饭也香甜无比;极渴之时,清水也如饮甘霖。而一旦得到饱足,身体就会产生昏沉感,饱足感越强,昏沉感就越强。尤其是傍晚之后,人本身就处于易昏沉的时期,这时的饱足引发的昏沉感越发明显。所以修行人持守过午不食,就是为了让心易于保持清明的觉照力。这种饮食前的饥渴与饱足后的昏沉,就是美味之乐的代价。也就是说,美味带来多少乐,它就一定伴随着多少苦。

  得到了恋爱的快乐,就得忍受与爱情相伴相生的烦恼。随之而来的忧虑、嫉恨、争吵等等问题一定随之而生。在爱情中得到的每一点快乐,在时间中,都要付出等量烦恼的代价。不管对人还是对物,爱得越深,越是患得患失,种种忧患如影随形。佛说:“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所以,“爱”同样是苦乐分离剂。

  同理,性快感产生于性饥渴的累积,在性行为中得到高亢的满足后,身心随之进入低迷的状态。这种低迷状态,在透支过度后,表现得更明显。在修行人敏锐的感知中,两者的对比更是天渊之别。一次淫欲过后,长久的修行进步随之消失,立即被打回原形。身心至少三五天都在低迷、昏昧的状态中,很难提起觉照力、也提不起心力,故而淫欲是修行第一大忌。

  乐一定是在苦中产生的,没有苦也就失去了乐。苦乐也是同时存在的,愤怒是一种苦的极端表现,但发泄愤怒的过程中,也夹杂着发泄的快感。快乐也一样,在满足过程中,快感越强时,渴求越大——渴求即是一种苦。苦与乐,如手掌与手背,须臾不可分离。

  这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苦乐都是在打破平衡中产生的。而苦乐的总量是完全对等的,一定遵循能量守恒法则。再往深里论,这世间的一切都是相对相生的,总量为零,这就是佛法中的“空”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一切欲界之乐,都是自己哄自己的把戏。

  这种“快乐”,你还在追求吗?

02

  美,同样是在这种打破平衡状态中产生的。我们觉得美、觉得诱人,那是因为我们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需要一个对境来平衡,那个对境就会产生美感。

  比如,我们觉得食物香色诱人,说明当时身体的物质与能量水平低于常态,身体的需求之下,轻则表现为馋,重则表现为饥饿。吃饱吃腻了之后,食物与能量超过需求了,就会产生排斥感。这时再吃就是折磨了,闻到那味儿都反感,同样的食物也变得毫无吸引力。美食真的客观地“美”吗?不是,美食之“美”只是产生于我们的饥渴之中。

  觉得异性很美,有吸引力,说明我们处在或明显或隐晦的性饥渴之中。“当兵三年,老母猪变貂蝉”,在强烈的渴求之中,所渴求的事物哪怕再平凡、再丑陋,也会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我们喜欢美景,那是因为我们厌倦了平常;我们渴望自由,是因为厌倦了朝九晚五、长期被束缚的生活;喜欢去夜场喝酒,喜欢疯玩,是因为我们不满足于百无聊赖的平常状态,我们需要兴奋感、刺激感;喜欢阿猫阿狗等宠物,是因为我们的情感需要寄托,需要相互温暖……

  所以,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一切的美都产生于自己的渴求之中。大众相似的需求,产生共同的审美观。相反地,超过身心的需求、或感觉对自我有害,就会产生排斥感。在强烈的排斥感之下,就会觉得对方面目可憎、见之生厌。

  这般看来,这种美,它真的“美”吗?